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学校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新时代特色、西南交大风格”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深入推进新时代“大思政”育人工作“1333方案”,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大思政”工作格局逐步形成……交大青年学子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更加坚定,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更加彰显,立志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愿望更加强烈。
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亲和力和针对性
“在青藏高原这个‘世界屋脊’上建造超长的现代化铁路,需要面临‘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考验。青藏铁路建设者们最终完成这项平均海拔4438.71米,最高海拔5072米,总长1142公里,堪称世界铁路史上伟大创举的超级工程。”在土木工程学院“‘红土’思政大讲堂”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卢春房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向两万多名师生讲述在雪域高原上发扬青藏铁路精神,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感人故事。
卢春房院士首开“红土”思政大讲堂
“卢院士立志报国、建设青藏铁路的故事深刻而感人。青藏铁路修建不易,但老一辈铁路人满怀热血与信心,克服种种困难,修建出那条神奇的天路。作为新时代的交大学子,我们也应用自己所学,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学校土木工程学院本科生赵玥说。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如何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引导交大学子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为办好思政课这门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学校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持续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程群建设,面向不同层次学生分别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选修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必修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必修课。完善思政课选修课课程体系,结合通识课程开设实际,开设本科生选择性必修课程,确保学生至少从“四史”中选修1门课程。
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别开设“铁路与民族复兴”“中国精神”思政选修课,精心制作“两路精神及其传承弘扬”精品展示课,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学科专业特色以及学生个人成长结合起来,深受学生欢迎……
“中国精神”思政慕课
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更加紧密地结合,学校与中国中铁联合开展中国中铁—西南交大“新时代校企思政联合体”共建项目。一位从大凉山深处走出的交大学子在听完中铁隧道局一线青年员工王雪健分享自己作为成昆铁路建设者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感悟后,提笔为王雪健写信。他在信中向新成昆线建设者致敬,向新中国建设者致敬:“千言万语,万语千言,凝为‘感恩’二字;字字句句,句句字字,化为‘传承’之志。”
中国中铁—西南交大“新时代校企思政联合体”
“如今,城市轨道交通公交化对铁路列车运行图的编制会有影响吗?”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行车组织》课程配套系列讲座上,面对同学的提问,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杨壮向学弟学妹们讲到:“一名合格的铁路人,既要‘专精’,以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又要‘广博’,须明白全局形势,了解身处的岗位应有的自我要求。”
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亲和力和针对性,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轨道上的思政课”“田野上的思政课”“长征路上的思政课”等思政课实践教学新形式、“教材-课程-教师-案例”四维一体的“高铁中国”特色课程思政展示平台的探索与打造,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滋味和有声色
“映入大家眼帘的是我馆最大的展陈实物——东方红21型内燃机车,以这台机车为中心的造型,寓意着西南交通大学像一列火车穿行在崇山峻岭之中,虽历经艰难险阻却仍不忘交通报国的初心……”在学校校史馆,校史志愿讲解团成员正在为参观的新生讲解。参观校史馆是每年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课”,总建筑面积4200余平方米、500余件展品的校史馆,让每一位参观者感受到交大人的奋斗足迹。讲解团的同学说,“讲解的过程,不仅是一次传播交大历史文化的过程,更是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过程,我们要做好传承红色基因,讲好交大故事的排头兵!”
师生到校史馆参观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建党百年”微视频主题作业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堂。32个教学班,100余份微视频作品,内容涵盖了五四运动、建党史实、革命精神、脱贫攻坚和抗击疫情等。学生通过表演历史情景剧、朗诵革命诗歌等方式深入学习党的百年历史。交通运输学院2020级交通工程学生赵宇家说:“随着我们对故事情节的深入解读,对革命烈士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无数革命英烈将个人利益与生死置之度外,才造就了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每当我一步步走过百年阶梯时,都能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时代沧桑的不屈意志,更坚定了我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茅以升学院2018级机械专业周士祺说。“六大主题走廊+党史百年阶梯”为基础的“六横一纵”全景化、沉浸式的学生社区育人场,让思政工作走近学生。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的建立打通了思政工作“最后一公里”。
“六横一纵”全景化、沉浸式学生社区
图书馆内,同学们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对书籍进行分类整理,确保每一本图书回归原位,借阅更加便利。“当一本本书被整齐有序地排列在书架上,我体会到了图书管理员工作的辛劳,也懂得要珍惜他人劳动成果。”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王鸿说到。图书整理、雕塑清理、卫生清洁、拔草、自行车归整摆放等100余项形式多样的集体劳动活动让学生们感受到“劳动最光荣”。
学校集体劳动日
党史学习教育期间,一款名叫“播迁路上学四史”的小游戏推出后便在学生群里“火”起来了。这款基于微信小程序开发的手机游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形式设计游戏页面,“四史”知识、学校历史设置于关卡中。“‘播迁路上学四史’小游戏让我对‘四史’学习更有热情了。”人文学院学生陈雪琼说,游戏形式为学习增添了趣味性。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网上,让有意义的做成有意思的,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显著增强。
“播迁路上学四史”微信小游戏
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滋味、有声色,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学校深入推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电气工程学院“小电的自传”等系列读本、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三因工作法”、党外知识分子深入联系学生工作机制……学校不断探索思政工作的新路径。
鼓励青年学生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中实现人生价值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随学校川藏铁路建设博士服务团奔赴西藏,实地调研了川藏铁路关键桥隧等控制性工程,并就川藏铁路建设中一线技术人员面临怎样的潜在科学难题等进行了交流。”谈到去年的暑假实践,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2018级博士生肖典直言收获很多。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学校充分发挥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成立全国首支专门服务于川藏铁路建设的博士服务团,首批成员由20多名多学科、跨专业博士生组成。服务团在色季拉山隧道、波密段工程等地开展调研交流、现场勘察,把奋斗的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川藏铁路建设博士服务团实地调研川藏铁路
“我曾长期在青藏高原及周缘从事地质资源调查与研究工作。在野外工作中,时常会遇到道路受地质灾害影响而受阻的情况,有些村落道路在雨季甚至处于中断状态,生活物资只能靠人背马驮等方式运送,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出行带来很大不便。路虽然修通了,但在地质灾害研究领域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这次实践,更加坚定了自己攻克难关助力川藏铁路建设的决心。”肖典表示。
既有远大抱负,又要脚踏实地。学校深入开展“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成立100余支“青年红色逐梦之旅”、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专项实践队,深入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报告、调研考察、座谈交流、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交大学子在学习实践中,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中绽放光芒。
学校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做一些实事,鼓励更多跟自己一样来自山区的孩子们,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去追逐不一样的未来。”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学校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马尔康分团团长罗洪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学校成立思想政治理论宣讲团、博士生宣讲团、理论学讲团,让学生在学思践悟中把握时代脉搏。博士生宣讲团走进大凉山深处的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三岔河乡三河村,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足迹,走访彝族农户家庭及村委会,感受凉山彝区的扶贫艰辛与成果。研究生“红路”理论学讲团联合清华大学博士生宣讲团开展接力宣讲,共话冬奥故事、感受冬奥精神。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交大学子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